| 微信 : ozyoyodotcom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开启辅助访问 DI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田汽车气囊弹出破裂 少女司机遭割颈身亡

[复制链接]

1707

主题

2417

帖子

5万

积分

服务信息用户

Rank: 20Rank: 20

积分
51210

2015羊年勋章2014巴西世界杯猜球帝冠军勋章2014巴西世界杯纪念勋章2016猴年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hen8 发表于 2016-4-9 06:43:47 转发到朋友圈 申请置顶 删帖
268 5

本内容为网友发布信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美国公路安全监管部门6日证实,一名年轻女性司机在上月的一起追尾事故中死亡,缘由是日本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弹出过程中破裂,部分碎片划破受害者颈部动脉,致其死亡。这是美国国内迄今与问题安全气囊有关的第10起致命交通事故。

普通追尾

根据监管部门通报的情况,这起事故发生在得克萨斯州本德堡县。3月31日,一名17岁女学生驾驶一辆2002年款本田“思域”轿车,途中与一辆本田多功能运动型车(SUV)追尾。

本德堡县警官丹尼·贝克威思说,受害者当时并没有超速,而且系好了安全带,车体损伤并不大,暗示事故本来并不严重。

根据警方调查,安全气囊弹出过程中发生破裂,碎片在冲击力作用下穿透气囊,击中司机颈部,致使后者颈动脉破裂,当场死亡。

贝克威思说,如果不是问题安全气囊,这类事故很少会对车内人员造成严重伤害,“任何人本来都不会遭遇这种(死亡)命运”。

警方称,事故车辆是一辆二手车,购置时间不详。受害者家人称,他们并不了解这款轿车已经在汽车制造商的召回范围内。

召回压力

根据相关调查,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充气设备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发生破裂,而充气设备破裂产生的碎片可能飞出,致伤乘客。

在美国国内迄今与高田公司问题安全气囊有关的10起致命交通事故中,9例涉及本田品牌汽车,其余1例涉及福特品牌汽车。问题安全气囊迄今还在美国国内造成超过100人受伤,引发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召回潮。

全球范围内,问题安全气囊迄今还在马来西亚的一起交通事故中造成一名女性死亡。全球14家汽车制造商迄今已宣布召回总计约2400万辆装有问题安全气囊的汽车。

根据官方统计,本田公司早在2011年就宣布召回涉及此次事故的“思域”轿车,但迄今仍未完成召回。

美国联邦参议员比尔·纳尔逊说,最新的致命事故“显示现有的召回举措根本没有完成任务”,高田公司和相关汽车制造商必须加倍努力,尽一切可能找到并通知安装问题气囊的车主,“在发生任何其他致命事故前”尽早修复问题。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发言人布赖恩·托马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机构“已经要求汽车制造商尽力完成100%召回目标”。

本田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将拓展通报渠道,尽力让有关车主了解召回计划。

修复困境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上月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高田公司和相关汽车制造商召回并更换了大约750万套安全气囊,几年来的更换率不到迄今宣布召回安全气囊总数的30%。外界不禁产生疑问,更换进程缘何依旧缓慢?

业内人士称,与高田问题安全气囊有关的召回数量规模空前,迫使汽车制造商和高田公司罕见地寻求与其他安全气囊生产商合作,加速更换安全气囊进程。然而,安全气囊并非同一规格标准产品,各大制造商产品线存在差异,更换进程不可避免延后。

一家安全气囊制造商的工程师说,不同款车型的安全气囊在大小、形状和充气量等指标上并不统一,“我们需要研究方向盘和仪表盘之间的空间,确保能够(将安全气囊)装进去”。如果是要将安全气囊装进高田公司为特定款式轿车定制的气囊空间,其他气囊制造商就面临更艰巨的挑战,因为“我们或许不得不改变我们(安全气囊)的设计”。

参与高田气囊召回更换的全球顶级安全气囊制造商Autoliv发言人托马斯·琼森说,公司没有与高田公司召回气囊完全一致的气囊产品,而生产每一款这类可替换气囊需要经过设计与测试两个研发阶段,因而公司今年预计交付的2000万套安全气囊可能面临延期交付的可能。

●背景

三巨头占据

市场80%份额

据外媒报道,近期,德国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大陆集团,向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递交了召回计划,因其制造的部分安全气囊传感器存在故障隐患,将在全球协同受影响的6个汽车品牌实施召回,涉及500万辆车。有分析认为,安全气囊已经陷入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安全危机漩涡。

汽车气囊作为汽车安全辅助性配置,真正的成熟运用于汽车行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安全气囊几乎成为所有汽车的安全标配。据悉,和高田公司有所不同,国内气囊生产销售占比在全球安全气囊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国内配件企业提供的更多的是底盘系统、动力总成系统和车身电子系统的零部件为主。

目前气囊制造的两大核心技术——ECU和传感器,仅被德国大陆、德国博世和高田公司少数几家零部件厂商所掌握。而作为全球安全气囊三巨头之一的高田气囊,和瑞典奥托立夫公司以及天合汽车集团(TRW)又是仅有的三家能够独立生产安全气囊的公司。其中,奥托立夫(Autoliv)是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占有约40%市场份额;高田和TRW紧随其后,分别占20%的市场份额。

也正是因为众多汽车企业,特别是日系品牌对于高田公司的重度依赖,在气囊事件逐渐恶化的数年里,高田公司一直有恃无恐。随着高田的没落,安全气囊市场的格局也受到了影响。高田短时间内的市场份额势必会被奥托立夫和天合所瓜分,但由于气囊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因此整体供应链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在这些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逐渐走向垄断趋势时,汽车气囊的生产标准却仍存在一定的界限模糊,比如气囊生产有国际的ISO标准,但安全气囊由传感器、电控单元、气体发生器、气囊、续流器等组成。至于分责到传感器、电控单元等电子设备,至今尚无统一标准,这是安全气囊危机背后更应该引人注意的。

OZYOYO提醒: 请避免提前支付订金、押金等任何费用,请与对方当面沟通,确认资质并看清条款。谨防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收藏收藏
沙发
catfelix 发表于 2016-4-9 09:39:59 转发到朋友圈 申请置顶 删帖
板凳
lara28 发表于 2016-4-9 10:30:16 转发到朋友圈 申请置顶 删帖
为啥安全气囊里有碎片呀
地板
nmd 发表于 2016-4-10 10:34:12 转发到朋友圈 申请置顶 删帖
小李飞刀?!
5
cottoncandy 发表于 2016-4-26 14:13:26 转发到朋友圈 申请置顶 删帖
太恐怖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搜索
〓 房产买卖平台 〓
〓 整租租房平台 〓
〓 生意买卖平台 〓

Copyright @ 2019 Brisban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分享本页

客服号

公众号